【校外活動】2021年第18屆人類學營:世界和非/人類的關係性

u  研習營主題:世界和非/人類的關係性

我們所居住的「世界」是什麽?我們都居住在同一個世界、抑或是多種不同的世界?「世界」究竟是由什麽東西組成的?人類學家提供了一個答案:世界是由「關係性」組成的。按照人類學家João de Pina-Cabral所言:「在世存有原來總是同他者共存」1。但是,問題來了,我們的「重要他者」2是誰?我們的世界裡,包括了誰,又拒絕了誰?我們又仰賴著誰來維繫生活?

人類學家長期以來研究親屬性和關係性,可是多半研究的範圍是小規模、面對面互動的社群。近幾十年來,人類學家擴大了人類學的規模和範圍。90年代是全球化的高峰,不少人類學家秉持著超越傳統田野調查的界線,循著人(跟事、物)3的移動到達世界各地。除了全球化和當地關係性變化研究之外,有關全球資本主義、移民、治理性、帝國、新媒體科技、生殖旅遊等等的研究,仍然與關係性有關係。

2021年的今天,人類學家更想要超越「人類」定義的界線,將多物種(包括人類本身)的生態系作爲主要調查對象。如果「人類世(Anthropocene)」能表現人類行動對全世界氣候及生態的長期影響,「後人類的人類學(post-human anthropology)」則聚焦非人類的能動性,超越傳統社會人類學的親屬/社會關係的議題,擴大到研究人類和非人類的親屬性和關係。為了深入理解這種角度,有些人類學家提出意識存有多種世界,多種本體論。

所以,2021年人類學營的主題將追尋、探討和反思以上的研究方向和趨勢。我們所邀請的講者,他們的研究都涉及非/人類的關係性,尤其在人類—非人類之間的關係性和世界構成(worldmaking)。通過這次的講座、圓桌論壇和參觀訪問,我們會探討的議題是:人類學研究如何「超越人類」? 我們如何研究非人類的關係性?跟研究人類關係性有什麽差別?還是我們要保持「人類關係性」這個符號學的特殊性,不與生態關係性混為一體?

無論答案如何,各個講者的不同研究方法,提供什麼樣的優勢、又會出現什麽限制?後人類的人類學如何讓我們反思,及面對人類學的「傳統」議題 —如社會關係、政治經濟、禮物交換、債務等關係?我們如何理解相互依存?關係性一定是「好事」嗎?比如,跟其他生物共生也許是我們最基本的關係,我們依靠其他物種維繫生存;然而,這些關係,也有潛在的危險:無論是人類資本主義依賴的能源系統產生的污染,或是各種潛在人畜共通傳染病。食物也許是我們跟非人類物種,締結最親密關係的環節;然而,當代食物系統在全球化的影響下,又牽涉到跨度極大的運輸與供給。如果說,世界是由「關係性」所組成的,我們可否通過跟重要的它者,培養出新型態的「友善」關係,來營造更好的「世界」?

今年人類學營的地點決定在宜蘭縣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。我們將跟著鴨、鳥、豬,魚和貓狗等,一起探討我們的世界和關係性。

----------------

1 João de Pina-Cabral. 2016. World: An Anthropological Examination. Chicago: Hau Books.
2 Donna Haraway. 2003. 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: Dogs, People, and Significant Otherness. Chicago: Prickly Paradigm Press.
3 Arjun Appadurai, ed. 1986. 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: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. 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; George E. Marcus. 1995. "Ethnography In/Of the World System: The Emergence of Multi-Sited Ethnography". 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 24: 95-117

 

u  日期

2021810日至13日(星期二至五)

 

u  地點

宜蘭冬山鄉香格里拉休閒農場

 

u  課程主題與講師

非/人類的關係性

·培育怪親屬:拼布人類世下的宜蘭友善農耕  蔡晏霖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

·從傳統領域到都市化轉變:南勢阿美族群的儀式地景與多物種世界  李宜澤∣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

·實體之間、情感脈流之內:關係的(非)現代性與「後多元」的世界構作(worlding  鄭瑋寧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

共生,共病,全球市場

·時代變遷下蘭嶼達悟族人(雅美族人)與廢棄物的關係轉變  張希文∣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助理教授

·人與物種的共病時代  劉紹華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

·養魚先養水?人與水生生物之關係  鄭肇祺∣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

·濕市場的全球摩擦  謝一誼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博士級研究員

關係性和世界構作

·抵抗與本土化現代性:活在污染與氣候變遷中的中國西南方神聖地景  高進榮∣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

·「老鷹回來了」:從新竹科學城到有機共和國  莊雅仲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

圓桌論壇

·非/人類的關係性

·共生,共病,全球市場

參訪課程

小組發表

 

u  招收對象

以人類學、人文社會科學領域、或對今年議題有興趣之大學部三、四年級學生碩博士班學生為主,另開放部分名額給從事相關工作之年輕學子

 

u  費用

四天三夜研習營全程免費,包含課程、住宿、飲食、保險、接駁車交通等,惟須依規定於指定日期內繳交保證金,詳見報名與錄取程序特別事項。研習營期間住宿四人房型,由主辦單位分配住宿房間。

 

u  報名時間

2021429日中午12:0061日凌晨12:00開放網路報名頁面 
敬請於時間內連結至報名頁面填遞報名表單,恕不接受其他報名方式
若使用手機版連結至報名網頁將會遇到網頁無法顯示的問題,建議以電腦/桌機版開啟網頁並連結至報名頁面。

 

u  報名與錄取程序

1.          本次研習營參與人數以40人為限,須全程住宿、參與四天課程、小組討論與成果發表,恕不接受報名單日活動者。由於招生名額有限,為避免浪費公共資源,學員的義務是全程參與研習營,遵守研習營規定,僅在人力不可抗拒的情況下(天災、家庭緊急事故、生病等緊急事件),經由主辦老師核准後才能請假。在報名參與本屆研習營活動之前,請先確認與個人其他活動沒有時間衝突,避免錄取後再以私人理由取消參與或研習營期間要求請假外出,造成作業上之不便,也排擠其他報名者被錄取的機會

2.         不限報名人數,惟主辦老師將依據報名者填寫內容優劣決定錄取的學。(注意:報名不代表錄取

3.         報名表單填寫問答題目提醒:請在字數限制內1說明為何對本屆議題有興趣?(500-800字為限);(2說明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、或最有興趣的研究課題、或與本屆議題有關的求學或工作經驗(1,000-1,200字為限)。

4.        針對表單中的問答題目,建議先以word文書處理書寫,再將答案複製貼上於網頁內,並確認個人資料與回覆內容無誤後送出。資料不全者視同未完成報名程序,將不列入選取名單中。請勿email補充資料,報名資料皆須透過報名系統遞交,以示公平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預計於報名截止日後兩週內公告錄取名單與email錄取通知信,請提供經常使用之Email錄取者須於錄取通知信中規定日期內繳交保證金新台幣$2,000元(以郵局現金袋寄送至聯絡人),方完成錄取報到程序。無法完成錄取報到程序者,視同放棄錄取資格,另由主辦老師再行決定候補人選與否。

6.         研習營第四天結束時,將歸還保證金予「全程參與研習營活動與完成參與問卷者」;無法完成前述兩項參與義務,主辦單位將不退還其保證金,並在扣除其參與所需費用後,餘數繳至國庫。(另請參考【特別事項】所訂退費原則)

7.         主辦單位保留修改、終止、變更活動細節之權利;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告,或於活動開始前告知。

 

u  特別事項

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(COVID-19)疫情,研習營訂有特別事項提醒與周知,以維護參與講師、學員、工作人員的健康:

報名前

1.       若於暑假期間(68日至83)有短期海外遊學、旅遊、探親等出國計畫,建議請勿報名。

2.      若無法遵守與配合研習營所訂之防疫措施,建議請勿報名。

研習營開始前

1.       研習營前一週配合進行與回報健康問卷調查表。

2.      報到當天簽署與繳交自主健康聲明書。

3.      若出現身體不適、或被列入居家隔離/居家檢疫/自主健康管理對象、或同住者(親人或朋友)被列入前述三項名單中,請立即申請取消參與活動,主辦單位將視狀況從寬處理退費原則。

研習營期間

1.       配合研習營防疫措施、每日量測體溫(額溫≦37.5℃):早(早餐用膳前)、中(下午課程開始前)兩次。

2.      將定時環境消毒研習營活動場地、保持會議室空氣流通。

3.      參與學員、講師、工作人員於會議室內全程佩戴口罩(包含小組討論時間,若安排於戶外空間,請保持社交距離)、全程配戴名牌識別。

4.     課前與餐前使用消毒酒精消毒或以肥皂清潔雙手。

5.      參與學員如身體出現不適症狀將立即中止其參與活動,並請其佩戴口罩儘速就醫。

6.      防疫措施將視疫情變化隨時調整與宣告。

研習營開始前或進行中,若因不可抗力之因素,如COVID-19疫情嚴重、颱風、地震等,主辦單位評估狀況後得取消或中止活動,所繳交之保證金在扣除必要之費用後,將全數退還學員。

 

u  主辦&協辦

主辦單位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
協辦單位:中央研究院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

 

u  主辦人

謝力登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
蔡晏霖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
黃宣衛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

 

u  聯絡人

陶曉萱
TEL: 02-2652-3324
Email: anthrocamp@gate.sinica.edu.tw

 

u  研習營暫訂議程

時間

8/10(二)

8/11(三)

8/12(四)

8/13(五)

07:30-08:30

 

 

 

10:15    開幕式

早餐時間

08:40-10:10

時代變遷下蘭嶼達悟族人(雅美族人)與廢棄物的關係轉變
張希文

主持人∣余舜德

抵抗與本土化現代性:活在污染與氣候變遷中的中國西南方神聖地景
高進榮

主持人∣黃淑莉

09:00-

 

小組發表

主持人∣謝力登
          
黃宣衛

10:10-10:30

休息時間

10:30-12:00

培育怪親屬:拼布人類世下的宜蘭友善農耕
蔡晏霖

主持人∣張珣

人與物種的共病時代
劉紹華

主持人∣高晨揚

「老鷹回來了」:從新竹科學城到有機共和國
莊雅仲

主持人∣劉璧榛

12:00-13:10

午餐

13:10-14:40

從傳統領域到都市化轉變:南勢阿美族群的儀式地景與多物種世界
李宜澤

主持人∣詹素娟

養魚先養水?人與水生生物之關係
鄭肇祺

主持人∣容邵武

13:15 集合

參訪課程

13:00

參觀香格里拉休閒農場

14:50-

集合賦歸

14:40-14:50

休息時間

14:50-16:20

實體之間、情感脈流之內:關係的(非)現代性與「後多元」的世界構作(worlding
鄭瑋寧

主持人∣陳偉智

濕市場的全球摩擦
謝一誼

主持人∣劉文

16:20-16:30

休息時間

16:30-18:00

圓桌論壇
/人類的關係性

主持人∣黃宣衛

圓桌論壇
共生,共病,全球市場

主持人∣謝力登

18:00-19:30

晚餐

19:30-21:30

小組討論

※此為暫訂簡單版議程,研習營詳細活動時間安排依研習營手冊為準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021年民族所人類學研習營

執行助理 陶曉萱

02-2652-3324

anthrocamp@gate.sinica.edu.tw